譜好“脫貧曲” 唱響“幸福歌”

2021-02-19 07:57:30 星期五  來源:邢臺日報

譜好“脫貧曲” 唱響“幸福歌”

臨西縣通過做大扶貧產業、拓寬就業渠道、強化政策保障等多種方式精準扶貧——

本報記者王勇通訊員張玉坤 王濤

“多虧了政府給俺送來了救命錢。不然,上哪里湊醫藥費去呀!”日前,當臨西縣東棗園村村民賀金良接過近6萬元的防貧保險金時,激動地熱淚盈眶。前年底,賀金良的妻子患上肺癌,一家人為治病欠下不少外債。縣防貧中心了解情況后,迅速責成保險公司進入防貧保險理賠程序。“以后,給老伴看病,除了正常的醫療報銷外,防貧保險還能提供一部分費用,俺再不用上愁了!”賀金良說。

2012年,臨西縣被確定為省級貧困縣,當時貧困村有65個,貧困人口4.1萬多人。自實施精準扶貧以來,臨西縣通過做大扶貧產業、拓寬扶貧人口就業渠道、強化政策兜底保障、創新實施健康扶貧等多項舉措,到2018年實現貧困村全部脫貧摘帽,正式退出貧困縣行列。目前,所有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發生率降為零。

多元產業助增收

“我們把研發出來的新品種,無償交給貧困戶去種植,并提供跟蹤指導服務。”日前,位于臨西鎮的綠舟農業科技公司總經理鄒紅海告訴記者,在公司支持下,去年東馬鳴堂村的貧困戶張鳳在自家兩畝地里建起蔬菜大棚,當年就嘗到了發展高效農業項目的甜頭兒。“俺種的兩畝辣椒、胡蘿卜,公司只留10%至15%作為選種,剩下的全部歸俺,一個大棚一季就賺了不到六千塊!”張鳳高興地說。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做大做強扶貧產業中,臨西縣堅持一村一品,著力發展設施蔬菜、食用菌種植和肉牛、肉羊養殖等特色種養殖業,構建起了“2+2+4”現代農業發展格局。同時,實施“全民增收”攻堅行動,推廣實施食用菌“種植+加工+銷售+技術服務”“杜仲種植+特色養殖+有機肥加工”等高效農業種養模式。縣財政拿出1000萬元獎扶資金,以金銀花、金針菇、金菊花為主要方向,發展“千斤糧、萬元錢”高效農業,“萬元錢”農業規模達到1.74萬畝。在科技支撐和金融扶持方面,選派54名科技特派員包聯貧困村,定期舉辦農業技術大講堂,深入一線提供技術技持。建立了縣鄉村三級金融扶貧服務網絡,近5年來累計發放扶貧小額信貸1400多萬元。

多方平臺促就業

為增加貧困人口的收入,臨西縣進行了創新性探索和實踐,利用農村剩余勞動力、閑散土地、閑置房屋等資源,通過外引內育,大力發展扶貧“微工廠”。同時,開展生產技術、生產設備、原材料送到家中和產品上門回收“三送一收”活動,把扶貧生產車間建在貧困戶家中。截至目前,全縣扶貧“微工廠”達到150多家,發展“細胞車間”300余個,帶動1.2萬余人就業。

“俺有了這份收入,日子就寬裕多了!”日前,在周樓村服裝加工“微工廠”,殘疾人孫小玲一邊穿針引線一邊樂呵呵地說。她的工作是和同村姐妹縫制羽絨服,每月能拿到2000元的工資。8年前,一場車禍導致孫小玲左腿殘疾,家庭陷入困境。2017年,周樓村引進加工服裝的微工廠,孫小玲在參加了培訓后也成為“上班族”,生活慢慢有了起色。在周樓村,以來料加工、手工制作為主的扶貧“微工廠”就有多家,帶動300多名留守婦女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

多項舉措兜底線

臨西鎮東馬鳴堂村張路夫妻倆都有慢性病,經濟條件不好。以前每到開學季,都為兩個孩子的上學花銷發愁。后來,張路了解到“雨露計劃”助學幫扶政策后,積極申報。現在,他的兩個孩子每人每學期都能得到1500元補助金。

“強化多項政策保障,兜住貧困人口脫貧的底線,才能筑牢脫貧人口返貧的防線。”臨西縣扶貧辦主任孫善剛介紹,他們持續強化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和飲水等基本保障,做到應保盡保。推進控輟保學,落實“兩免一補”政策,實施貧困家庭大學生資助行動。為貧困人口代繳醫保費,建檔立卡貧困戶醫療保障率達100%;降低貧困人口定點住院起付線、提高大病費用實際補償比例,大病救治病種數擴大到30種。嚴格落實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區域內“先診療、后付費”醫療服務模式,進一步減輕就醫負擔。同時,將精準識別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納入低保、特困對象,提高特困散居、集中供養標準,并加大兜底力度,織牢臨時求救助、社會福利等保障網。

多重“保險”護健康

“多虧了咱們巡診醫生的幫助,不然,俺就成殘廢了!”大劉莊鄉王菜瓜莊村村民王書敬對鄉衛生院醫護人員充滿感激。原來,鄉衛生院醫護人員入村巡診時,發現他的左腿下肢發黑,有感染性潰爛。幫扶專家郝永霞利用巡診車載設備現場進行了手術,后經巡診醫生兩個多月的換藥、烤電、健康指導,王書敬成功丟掉雙拐。

針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瀕臨和極易返貧戶、孤寡老人、殘疾人、長期臥床患者等,臨西縣成立了由縣、鄉級衛生機構醫務人員組成的多支健康巡診服務隊,通過劃片隨訪等方式到各村巡診,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醫療服務。

臨西縣還創新實施多項健康扶貧舉措。每年開展農民健康體檢活動,按照人群、年齡等科學設定體檢項目,建立詳實的健康數據庫,并對患有疾病的群眾,逐人給予健康指導和干預,提出治療方案。建立集健康科普、康復訓練、疾病防治等服務功能為一體的健康小屋,由全科家庭醫生、健康指導師和村醫組成的服務班組,每周面對面指導群眾科學用藥、合理膳食,并為慢性病患者制定康復計劃。目前,全縣的健康小屋有79個,覆蓋所有的貧困村。

臨西縣委書記王海軍說,下一步,臨西縣脫貧防貧工作重點是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以產業創發展,為脫貧人口提供更多就業創業機會。抓好設施蔬菜、中藥材、林下種養等特色農業項目,增加脫貧人口的項目經營性收入。加大風險研判和應對力度,建立完善的防貧長效機制,使有返貧風險的人群及時得到扶持。

邢臺日報、牛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

獨家授權邢臺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

廣告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