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丘縣一手抓扶貧增收,一手抓防貧救助,構建精準防貧長效機制——
因地制宜施良策 精準發力奔小康
本報記者謝霄凌通訊員石曉鵬
3月26日,內丘縣大孟村鎮村民郭雙全正在蔬菜攤前忙碌著。他因患小兒麻痹,落下肢體殘疾。2016年,該縣組織的技能培訓班,開啟了郭雙全的特色種植之路。
“剛開始建棚時,沒錢沒技術,縣里給補貼資金,還派了農技人員提供技術指導。現在已發展到20個大棚,每個棚都有七八千元的收入。”郭雙全說,他的蔬菜大棚里,有西紅柿、黃瓜等近20種蔬菜,除了采摘、零售,他還與超市、菜市場有常年訂單合作,銷路一點也不用發愁。
內丘縣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以來,以“脫貧是目標,防貧是關鍵”和“一手抓扶貧增收,一手抓防貧救助”為目標,構建起一套完整的精準防貧長效工作機制,做到治防結合、精準施治。
2020年10月底,全縣75個貧困村19267人全部實現穩定脫貧,并榮獲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頒發的“全國脫貧攻堅獎組織創新獎”。
傳承李保國精神把荒山變“金山”
“要不是李教授,哪會有現在這么幸福的好日子。”侯家莊鄉界子口村村民侯東敏是當年李保國在內丘帶的首批學員之一,他在山上山下
種了14畝蘋果樹,通過與富崗公司合作,蘋果長得又大又好,一年能掙20萬元。
在內丘縣侯家莊鄉,李保國親手打造了“富崗模式”,瞄準“讓山嶺變綠、讓山區父老鄉親變富”這一目標,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使上世紀80年代人均收入不足80元的崗底村,如今僅蘋果一項人均收入達4萬元,輻射帶動周邊村2萬余名果農增收致富。
崗底村是國家級扶貧龍頭企業河北富崗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的根據地。富崗公司還在35個貧困村建立了萬畝連鎖基地,與1481戶貧困戶簽訂技術服務合同,同時吸收貧困戶入股分紅。這些貧困戶按照富崗蘋果生產技術標準生產,一級果比例大幅提高,紛紛走上了致富路。
“我們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的‘大手’,拉起貧困戶的‘小手’,創新探索出產業扶貧的三種帶動機制。”內丘縣扶貧辦主任郝建強介紹,采取“龍頭企業+入股”機制,變“資金到戶”為“股權到戶”“效益到戶”;采取“龍頭企業+基地+農戶”機制,與貧困戶簽訂產銷合同,統一品牌進行銷售,引領貧困群眾脫貧致富;采取“龍頭企業+土地流轉+入股+打工”機制,既盤活農村土地資源,又帶動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
同時,通過引導龍頭企業和合作社吸收貧困戶打工,僅每年的蘋
果采摘季,就有3000多名農民到山區果園打工,可獲工資收入2400余萬元。
易地搬遷讓群眾搬得出、能致富
“小區水電暖氣等各種配套設施齊全,周邊還有縣重點實驗小學和初中,診所、超市、銀行等也都在家門口。”家住易地搬遷安置點恒源和諧小區的居民楊愛堂如是說。
縣人社局和縣扶貧辦在恒源和諧小區設立了“有事做”服務站,對搬遷戶進行電工、焊工等多期技能培訓,對有就業意愿的貧困群眾實行“一對一”幫扶,確保每戶至少有一人就業。
如今,楊愛堂在超市工作,愛人在工地打工,兩人都有穩定的收入,相比過去種地靠天吃飯強多了。
據了解,“十三五”期間,內丘縣搬遷5個村458戶123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06戶811人,同步搬遷152戶428人。依托“有事做”服務站,組織線上線下招聘活動,提供就業信息,促進搬遷貧困群眾實現就業。
依托縣城教育資源,落實隨遷入學政策,積極協調有關部門為53名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辦理就近入學,接受優質教育。
郝建強告訴記者,他們對收回的群眾原有房屋,建立“股份+合作”“底薪+分紅+勞務收入”等合作模式,通過旅游資源開發、發展生態旅游、農家樂等項目,幫助群眾致富,解決搬遷群眾后顧之憂。
推廣“治未病”理念筑牢返貧防線
近年來,內丘縣積極推廣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治未病”理念,設立專門“防貧管理服務中心”,配足經費、人員,實現專職隊伍、專向職能、專業服務。他們成立鄉鎮防貧工作站,并在全縣309個村建立防貧工作聯絡站,組建341名預警信息員,形成了自下而上反饋信息、自上而下交辦工作閉合式的三級聯動強力推進組織體系。
抓住因病、因學、因災等致貧返貧關鍵因素,以“治未病”的理念分類設置精準防貧標準和程序,建立近貧預警、驟貧處置等精準防貧機制;
完善“四級管理”防控體系,對喪失勞動能力的,實行政策性保障兜底;對產業不穩定、就業能力弱的,幫助發展產業項目、實現穩定就業;
對具備勞動技能、有穩定就業的,問生活狀況和發展所需,充分激發內生動力。
內丘縣率先建成縣級防貧大數據平臺,實行智能快速預警、核查,實現網上“一站式”服務、“集約式”辦公,實現了“預警核查現場審定、審核比對一鍵核定、精準幫扶及時確定、預警風險及時清零”,真正實現“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截至目前,內丘縣建檔立卡系統內納入監測范圍的“兩非戶”579戶1674人,累計救助1697人次,有效防止了返貧致貧,鞏固了脫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