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日報社全媒體記者靳普
革命烈士劉胡蘭面對敵人的鍘刀,堅貞不屈,從容就義的故事廣為傳頌。在邢臺,也有這樣一位令人敬仰的抗日英烈——胡平鄂。
他面對敵人的鍘刀,大義凜然,視死如歸:“死有什么可怕的,共產黨員是殺不絕的!”
國家有難 回鄉抗日
從巨鹿縣城出發,北行三四公里,就來到胡家莊村。這個有著200多戶村民的小村子,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姓胡。革命烈士胡平鄂就出生在這里。
“大伯上過學,有文化,受先進思想的影響,他一直暗中進行革命工作。在他十幾歲時,家里人送他到現在的北京門頭溝煤礦工作。”胡平鄂的侄子胡蘭珍說,從小聽著大伯的故事長大,耳熟能詳。
胡蘭珍的父親叫胡平寬,在家里排行老五,長兄便是胡平鄂烈士。
1937年“七七事變”后,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胡平鄂毅然回到家鄉,加入到抗日陣營,任巨鹿縣抗日交通站站長。1939年,他加入中國共產黨。
為了抗日工作需要,胡平鄂化名陳東科,一面宣傳發動群眾,一面按照上級要求,進行革命工作。他經常在夜間帶領民兵和群眾割電線、平封鎖溝、破壞公路線,使縣內敵人的通訊、交通經常陷入癱瘓,有力地支持了八路軍和游擊隊的對日作戰。
環境險惡堅持斗爭
“有一回,他出去送重要文件,經過小留莊村的時候,突然碰上日本鬼子‘掃蕩’。正發愁無處可躲時,收莊稼的老鄉幫忙把文件藏了起來,又遞給他一把鐮刀,讓他和大伙兒一塊干活兒,才沒被鬼子看出破綻。”胡蘭珍說,大伯有時候向家人感慨,有了群眾的支持,才能保證革命的勝利。
1940年,日軍對冀南抗日根據地實行“囚籠”政策。國民黨頑固派石友三勾結日軍,不斷襲擊八路軍,殺害抗日干部。在這種嚴峻形勢下,胡平鄂被調任第四區區長。
根據區黨委和行署的統一部署,胡平鄂大力宣傳黨的統一戰線政策,加緊組織各村自衛隊,搞好示范。他經常帶領民兵配合正規部隊作戰,動員青年抗日先鋒隊張貼標語。為了從政治上瓦解敵人,胡平鄂還到炮樓外向敵人喊話,宣傳黨的政策。
胡平鄂關心群眾生活,密切聯系群眾,為對敵斗爭工作做各種準備。白天,他和群眾一起勞動。晚上,他又積極開展各項群眾活動。在他的領導下,第四區群眾的抗日熱情大大提高。
面對鍘刀 鐵骨錚錚
1943年8月8日,胡平鄂去官亭布置工作,由于漢奸告密,不幸被捕。
敵人對他軟硬兼施。漢奸頭子張百奎親自擺酒設宴,封官許愿,企圖收買胡平鄂。但是,敵人得到的卻只有痛罵和訓斥。
軟的不行、就來硬的。敵人對胡平鄂嚴刑拷打,用涼水、辣椒水、煤油灌,用燒紅的烙鐵燙,用燒沸的油澆。敵人使用了各種酷刑,把胡平鄂折磨得死去活來,卻始終沒能從他口中得到有關黨組織的任何信息。
看到酷刑無法達到目的,窮兇極惡的敵人就用死來威脅他,命人搬來了鍘刀。胡平鄂卻堅定地說:“死有什么可怕的,共產黨員是殺不絕的!”眼見無計可施,敵人決定殺害胡平鄂。
1943年8月10日,敵人把胡平鄂押上刑場。面對敵人的鍘刀,胡平鄂不僅毫無懼色,還強忍著通體的傷痛,把刑場作為講壇,揭露日軍殘暴罪行,號召群眾團結起來,堅持斗爭。
最后,兇殘的敵人下了毒手。年僅29歲的胡平鄂,為革命事業流盡了最后一滴血。
精神永存 世代相傳
在胡蘭珍的家中,他從柜子里取出一個塑料袋,又從里面拿出一個絹布包,翻開層層的包裹,露出一張黑白照片。胡平鄂犧牲后,保留的遺物不多,這張合影成為珍貴的紀念,胡蘭珍一直小心保存。
照片上,胡平鄂大概十幾歲,雙目炯炯有神,眉宇間透露著一股英氣。“這是大伯生前留下的唯一影像資料,他的事跡無時無刻不在激勵著我們,他是家族的驕傲。”
青山有幸埋忠骨,英魂永駐勵后人。“大伯為了新中國解放事業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作為子孫后代,我們不能忘記。”胡蘭珍說,他的兩個子女先后入黨,大兒子也曾經在部隊服役。今后,他們仍將繼承革命烈士的遺志,沿著先烈的足跡前行,承擔起時代重任。
記者手記
行走在烈士的故鄉,回想過往,腦海中一直閃爍著革命先烈視死如歸的畫面。
“死有什么可怕的,共產黨員是殺不絕的!”面對兇殘的敵人,胡平鄂這句簡短的話語,驚天動地,道出共產黨人的錚錚鐵骨。灌辣椒水、煤油,用烙鐵燙、沸油澆……敵人在胡平鄂身上使用了各種酷刑,卻無法戰勝其精神、改變其信仰。
在生與死的考驗面前,無數像胡平鄂一樣的革命者毅然選擇了舍生取義,用生命堅守革命理想和對黨的忠誠。郭企之、趙勤學、胡平鄂……一個個名字記錄著一段段鮮活的歷史,詮釋著一個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信仰。
革命先烈為了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前赴后繼,以熱血澆灌理想,以生命踐行信仰,換來了今天的山河錦繡、歲月靜好。英雄雖然已經遠去,但是他們的名字,卻早已鐫刻在共和國的歷史豐碑上。他們的精神,如同一盞盞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