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孫三代接力“燃燈”書寫師德
第一排左起第5位是王士斗
“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塊黑板,寫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一首《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是本市南陳村小學老師王慧爽一家三代的真實寫照,從物資匱乏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祖孫三代教師,矢志不渝,接力堅守在教育一線。
9月7日,在襄都區南陳村小學,一聲清脆的下課鈴聲,打破了校園的沉靜。學生們身著整齊的校服,陸續向校門口走去。教室里,王慧爽收拾好自己的教學用具,關掉電子黑板,走下講臺。
有人說,教育是一首激昂澎湃的詩,是一幅色彩斑斕的畫,又是一首常唱常新的歌。這一切,皆源于一種教育情懷。這一切,皆在王慧爽一家三代人身上體現出來,“教師”二字對于他們一家來說,不僅是一份職業,更是一種傳承、一種使命。
邢臺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劉曉英文/圖
A
祖輩王振華:教育事業的播種者
在王慧爽記憶中,爺爺王振華教書育人的形象最清晰。
王振華,本市巨鹿縣閆疃鎮閆疃村人,1912年出生。1950年,高小畢業后參加工作,時任巨鹿縣王六村鄉大留莊小學教師。
“我爺爺那會教書,學校都是土坯房,一個班里只有二三十個學生,兩三個年級在一起上課,雖然條件簡陋,但那時從學生到家長再到教師,都對上學、教書充滿熱情。”王慧爽介紹,爺爺任教22年,也為一家日后的職業選擇指明了方向。
在王振華那個年代,教師都有一個雙重身份,農民和教師。“當時家里很窮,家中里里外外、大大小小的事情全落在奶奶一人身上,爺爺都是抽時間去地里干活。”王慧爽聽爸爸王士斗說,那時候爺爺王振華經常凌晨到地里干活,干完農活直接到學校上課。農忙時,王振華都會通宵備課、批改作業。
當時的閆疃村還沒有電燈,王振華一家都用蠟燭照明。每次備課時,王振華便將蠟燭放置在房屋中一個四四方方的桌子上,每次備完課后,桌面上都會堆砌起一層厚厚的蠟油。同時,昏黃的燭光下,王振華備課的影子也深深地印進了孩子們的腦海里。
對待教學和自己的孩子,王振華非常嚴厲。“以前,爺爺常說為人師表,不管事情大小都要嚴以律己。如今,爺爺去世了,我們更要以身作則做好表率。”王慧爽說,正是爺爺嚴謹的教育態度,爸爸王士斗才將教師作為自己的職業目標。
B
父輩王士斗:教育事業的耕耘者
一邊教書育人,一邊不斷提升教育教學水平,王慧爽的爸爸王士斗,從王老師奮斗到王校長,在校工作37年,雖離家不遠,但他習慣以校為家,一心撲在教育上。
1957年出生的王士斗畢業于威縣趙莊師范。畢業后,成為巨鹿鎮中學一名教師。“每天早上六點準時趕往學校,晚上忙到十點才回家。”王慧爽說,在她的印象中,爸爸王士斗更像是一名教育戰線上的“拼命三郎”。
一次工作中,王士斗不慎將腳踝扭傷,腳踝處腫起一個雞蛋大的疙瘩,走起路來一瘸一拐。為了不耽誤學生們的學習,王士斗硬是每天堅持站上講臺為學生上課。“我的腳是小事兒,孩子們的課一點都耽誤不得。”王士斗說,教師雖然辛苦,但是看著同學們成績不斷攀升,就覺得一切都值得。
1996年,王士斗擔任該校校長以后,仍堅持擔任一線教學工作,角色變了,但他“當一名好老師”的想法沒變。面對大量的學校管理工作和事務,王士斗總會犧牲“假期”,起早貪黑,統籌安排,從沒有耽誤過學生一節課。在他的
帶領下,學校全體干部深入一線,擔任教學工作,以扎實的行動、高效的工作為全體教師做出表率。
“我們這一代,要比父親那一代幸運多了。”談起教育事業的發展,王士斗如數家珍,“我剛到巨鹿鎮中學任教時,學校只有幾間瓦房,校園里都是土路。后來,學校建起新房,硬化了路面,環境也越來越好了。”
王士斗教育生涯中,他不僅一直默默地傳承著父親的教學精神,更是將這份精神傳給了自己的女兒王慧爽。
C
孫輩王慧爽:教育事業的延續者
時代在變,硬件設施不斷更新,教學思路、方式也在改變,不變的是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與熱愛。
王慧爽1988年出生,在“教師之家”長大的她,從小就有一個教師夢。“高考志愿填報時,我就報了師范這一項,幸好天遂人愿,順利被師范院校錄取,否則面對我的可能就是失去接受更高教育的機會。”王慧爽說。
2014年,研究生畢業后,王慧爽成為一名小學數學老師。
“我趕上了好時代。如今,學校都配備了現代化的教學設備,教師實行多媒體教學,不僅能活躍課堂氛圍,還能讓學生在課堂上接觸更多教學資源。”王慧爽說,作為一名年輕教師,她注重在課堂上增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將體系化的知識碎片化、模塊化,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努力達到“因材施教、科學施教”的教學效果。
“比如我讓學生用老方法直接做題,解題就有一定難度,但如果把題型分類,學生就會覺得輕松不少。”王慧爽說,創新化教學,使教材變得更加實用,貼近實際。
2021年3月初,學校剛開學一周。這時,王慧爽母親檢查出癌癥,需要手術。為了不耽誤教學進度,王慧爽強忍淚水,調整心態,像往常一樣,為孩子們上課。“把孩子們的課上好,為孩子們負責,這是我爸媽最大的心愿。”王慧爽說。
“這些年來,從爺爺到爸爸再到我,國家的教學條件和教學方法都在不斷發展,但我們三代人教書育人的初心始終沒變。”王慧爽說,“作為一名教師,我最大的驕傲莫過于得到學生和家長的認可,而我回報他們的方式,就是把本職工作做好,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