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韓芳凝通訊員張文麗
燈籠象征著幸福、團圓。燈籠的制作也是一項歷史悠久的手工藝,傳承著中國的傳統文化。
春節期間,記者來到任澤區駱莊鄉達六莊,走進村民達占朋的家,喜慶的“中國紅”堆滿了晾臺、院子,一盞又一盞燈籠,點亮了當地村民們的致富路。“我們制作的燈籠骨架,長度從40厘米到30厘米不等,主要銷往山西、福建等6個省份,年銷售額可達100多萬元。”達占朋向記者介紹說。
上世紀90年代,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達占朋發現,現在大部分商家和個人越來越喜歡懸掛燈籠,以此烘托節日的喜慶氛圍,燈籠的社會需求量只增不減,燈籠產業蘊含著巨大的商機。于是,他開始研究燈籠制作技藝,一年之后,他和同村人制作出竹條結構的絲質燈籠,這種材質的燈籠非常暢銷,更加堅定了村里人制作燈籠的信心。
“政府牽頭幫我們成立達六莊宮燈行業協會,燈籠生產戶統一進貨渠道、統一管理、統一價格銷售,既節省生產成本,又樹立品牌,大大提升了市場競爭力。”達占朋說。如今,駱莊鄉燈籠制作工廠已有60余家,總產值6000余萬元,產品遠銷北京、江西等十幾個省市,帶動全鄉千余人穩定就業。
“俺歲數大了出不了遠門,不用看孫子的時候就來這做做燈籠,一個月掙個2000多塊錢,足夠花了?!苯衲?3歲的老人孟青說。
近年來,燈籠產業讓達六莊的村風村貌大為改善,鄉親們用勤勞和汗水收獲希望,齊心協力朝著幸福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