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了荒山,富了口袋

2022-06-23 09:04:09 星期四  來源:邢臺日報

沙河市已完成營造林5.48萬畝,其中完成仁用杏種植1500余畝——

綠了荒山,富了口袋

本報訊(記者武健 通訊員任紅菊)盡管已經過了甜杏采摘的季節(jié),但是來沙河市杏花莊消暑避夏的游客數量不減。細雨初停,微風拂面,清新愜意。遠處山坡郁郁蔥蔥,成片的山杏樹在雨水的澆灌下滴翠如染。“春天的時候這里漫山遍野的山杏花,空氣里都是淡淡的香甜。”杏花莊村黨支部書記王英杰的話里透著自豪。

杏花莊村位于沙河市柴關鄉(xiāng),已有300多年的杏樹種植歷史,村內百年以上的杏樹隨處可見。目前,杏花莊村的杏樹林已有400多畝,年產鮮杏100多萬斤,總收入200多萬元。村民王增文就是受益者之一。從1998年起,王增文從村集體承包了40畝山場發(fā)展山杏,每年收入15萬余元。10多年來,一株株山杏讓王增文的日子過得有聲有色。在杏花莊村,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村民依靠山杏增收致富。

據悉,沙河市柴關鄉(xiāng)、冊井鎮(zhèn)等7個鄉(xiāng)鎮(zhèn)位于淺山和丘陵連接地帶,降雨量較少,氣候干旱,土層較薄,造林綠化條件較差。為解決太行山綠化斷帶問題,同時利用現有資源為百姓帶來利益,沙河市通過多方考察調研,計劃在西部淺山丘陵區(qū)域柴關鄉(xiāng)、劉石崗鎮(zhèn)、綦村鎮(zhèn)等南北條線上全面開展仁用杏種植,并以此為示范區(qū)向周邊推廣。

為確保山杏樹栽得下、活得了,沙河市林業(yè)部門與造林戶建立長效溝通機制,組織技術人員深入一線幫扶指導,推廣郝氏造林法,使得山杏、酸棗的造林成活率提高了20%-30%。目前,該區(qū)域已完成山杏、酸棗種植5000余畝。沙河市還統籌中央和省級資金,集中力量辦大事,加大林業(yè)方面投入,每畝造林補貼500-1000元,確保了造林成效。

山杏種植要取得突出效益,很大程度上在于處理好“環(huán)境要綠、農民要利”的關系。“今年我市已完成營造林5.48萬畝,其中完成仁用杏種植1500余畝。”沙河市林業(yè)技術推廣站站長周鑫光指著山坡上新植的山杏樹說,2022年是沙河市山杏種植的起步之年,計劃利用3-5年時間在淺山丘陵區(qū)發(fā)展山杏、酸棗等為主的各類特色種植2萬余畝。“我們還將根據市場需要,發(fā)展鮮食杏肉加工產業(yè)和杏核加工產業(yè),打造完備的杏產業(yè)鏈條,助力鄉(xiāng)村振興。”

邢臺日報、牛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

獨家授權邢臺網發(fā)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

廣告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