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市王硇村:古村落煥發新生機
本報記者王帥薇通訊員趙路沙
深秋時節,沙河市柴關鄉王硇村的紅楓山上紅葉爛漫,令人賞心悅目。“當下是最佳的紅葉觀賞期,不少游客前來觀光游覽。”王硇村黨支部書記王天印笑著說道,“黨的二十大為我們指明了發展方向,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古村落振興和村民致富。”
王硇村是一個擁有6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設美麗鄉村的講話精神給王硇村指明了發展方向。
“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在各級黨委政府的積極扶持下,王硇村村“兩委”帶領群眾擼起袖子加油干,建設美麗鄉村,開展大密度荒山綠化,實施老院落保護性修復、街道走廊古面貌恢復,廣泛設置旅游服務設施,不斷提升村周圍生態環境……
如今的王硇村,紅石塊墻體打磨規則,如“拐尺”般曲折狹長的古街道平坦整潔,清一色的石屋石樓建筑群煥發著靚麗的風采……蝶變后的王硇不僅吸引了天南海北的游客,也留住了村民在家門口經營“新生活”。
走近清朝四合院,一陣陣“咔噠、咔噠……”的聲音傳出。院子里,幾位農家婦女正熟練地操作織布機,五顏六色的線很快織成精美的土布。
“這純手工織出的老粗布手感舒適、冬暖夏涼、透氣吸汗,是外地游客來我們這游玩首選的紀念品。”店主王香魚向記者展示著不同花樣的土布。王香魚開了家“金梭姐妹織布店”,帶動村里近30名留守婦女在家就業。看準商機,王香魚把粗布店的業務進行拓展,增加了刺繡、千層底踏山鞋、手工鞋墊等新項目。此外,她還注冊了網店,許多購買過她產品的游客可以在網上直接選購,銷售量越來越大。
源綠而起,緣綠而興。坐落在王硇村廣場西側的綠緣飯店,是村里的第一家集餐飲、住宿為一體的農家院。今年年初,店主王延平對農家院進行改造升級。“這種裝修風格吸引了不少回頭客,當下已有不少人在手機上預訂了房間。”王延平說,“旺季單日最多可接待旅行團700余人,日常周末接待散客50余人,年收入10萬元,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在王延平的指導帶動下,村里陸續有十多戶村民修整老屋辦起了農家樂,走上致富路。“黨的二十大報告里提出,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我愿響應黨的號召,守好家園故土的綠水青山,帶動更多村民增收致富。”王延平說。
山里的風景美了,村里的煙火氣濃了,王天印卻沒有止步。他說:“留住了‘美麗鄉愁’,更要激發出鄉村發展的新活力。今后,我們要更多采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注重人居環境改善,實現生活設施便利化、現代化,不斷提升村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