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生態經” 吃上“綠色飯”

2022-12-02 12:14:45 星期五  來源:邢臺日報

信都區南溝門村:

念好“生態經” 吃上“綠色飯”

本報記者籍明泉 王帥薇通訊員王聚芬賈嵐

信都區將軍墓鎮南溝門村香菇種植基地的大棚內,一排排菌棒長勢喜人。王聚芬攝

寒潮來襲,但信都區將軍墓鎮南溝門村香菇種植基地的大棚內卻是一派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南溝門村黨支部書記王德英同村民們正在動作麻利地采收香菇,幾分鐘就能裝滿一筐。“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我有信心帶領群眾搞好香菇種植,過上更加紅火的幸福日子。”他望著架子上一排排長滿香菇的菌棒,信心滿滿地說道。

據了解,南溝門村位于河北省和山西省的交界地帶,穿村而過的邢和公路是晉煤外運的重要通道,經營煤場一度是村里的主要產業之一。前些年,雖然百姓腰包鼓起來了,可環境污染問題愈發嚴峻。“晴天一身灰,雨天滿腳煤。村民們不敢在院子里曬衣服,在煤場上班的更是整日灰頭土臉。”村民楊小鳳回憶道。

“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用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經濟發展。”王德英暗暗下定決心。自那之后,他果斷關停村集體經營的所有煤場,一邊實施環村綠化帶建設,改善村莊和周邊的生態環境,一邊多

渠道探索適合山村發展的特色產業,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拓寬百姓增收渠道。

2020年,王德英帶領黨員干部群眾利用過去經營煤場的空閑地和車間,建起香菇菌棒加工廠、溫室大棚、冷庫、烘干車間,成立南溝門農業開發公司,走出一條集菌棒加工和香菇種植、收購、冷藏、深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綠色生態農業之路。

為充分調動村民香菇種植積極性,王德英實行大棚承包到戶,并專門聘請食用菌栽培技術專家,手把手教授繁菌、消毒、接種、制棒等整套技術,精準控制大棚溫度和濕度,培育出的香菇菌蓋豐厚、外形飽滿,來自各地的訂貨單源源不斷。承包戶張秀平說:“現在不用出門打工,也不耽誤照顧家庭。今年承包的三個大棚,除去支出,年凈收入12萬左右。”目前,像張秀平這樣從事香菇產業的家庭,僅本村就超過200戶。

為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通供應鏈,南溝門村建成3500平方米的制棒廠,安裝8條菌棒生產線,實現制棒自動化,年產400萬棒;先后建成2座冷庫,總儲藏能力達1800噸,保證高品質新鮮香菇供應;注冊“南溝門”“太行菇”兩個商標,叫響本土農產品品牌。與此同時,配套建設的農產品烘干車間不僅延長銷售時間,也提高了香菇附加值。

為提高香菇大棚種植效益,南溝門村還量身打造多層放置架,對大棚進行“立體化”改造,實現菌棒數量翻倍、品質明顯提升。今年以來,84個香菇大棚培育的菌棒增加到327萬個,平均一個菌棒能生產兩斤半左右的鮮菇,采收香菇總量預計400多萬公斤,產值預計2000萬元。

邢臺日報、牛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

獨家授權邢臺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

廣告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