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資源變企業發展熱土
本報記者 周 林
7月25日,在位于寧晉縣的河北科信博工程機械制造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永強正在安排剛接到的路面設備、水利設備訂單。比起源源不斷的大型工程訂單,拿到公司所在的土地不動產權證,讓他更安心。
科信博公司拿到土地不動產權證,得益于正在穩步推進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以下簡稱“集體土地入市”)改革政策。
“集體土地入市”是國家試點改革。2023年3月1日,寧晉縣、威縣被列入全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縣,推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與國有建設用地同權同價、同等入市。
20多年前,科信博公司以租賃方式使用寧晉縣蘇家莊鎮趙羊盃村35.37畝集體建設用地。受益于“集體土地入市”改革政策,今年5月份,以544.74萬元競得公司所在土地使用權,并拿到由寧晉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頒發不動產權證,權利類型是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用途是工業用地,使用期限50年。
“拿到‘紅本本’,發展信心更足了。”李永強說,他們計劃投資技改項目,購置智能化設備,提升企業智能化、數字化水平。
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是指具有生產經營性質的農村建設用地,因政策等限制始終處于“沉睡”狀態。“集體土地入市”喚醒了農村的“沉睡”資源,讓企業、村集體、村民、政府都受益。
收益分配是“集體土地入市”的核心問題。
綜合考慮工業、商業等不同用途,寧晉縣、威縣合理確定入市土地增值收益調節金的縣財政計提比例(工業15%、商業20%),統籌安排用于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環境整治等支出,助力鄉村振興。
威縣強化制度創新,規范入市行為,新“1+6”配套制度體系,即1個試點管理《辦法》和使用權出讓、土地增值收益調節金、收益分配、開發利用監管、使用權抵押貸款等5個暫行規定文件以及歷史遺留問題處置意見,保障試點推進制度化、標準化。今年5月份,自然資源部發布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2023年度典型示范案例試點地區名單,威縣入選入市程序規范順暢類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