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成組成團、疏密有致、豐富有序”的城市天際線景觀
■道路兩側建筑杜絕出現“大板樓”“紙片樓”“菜墩樓”
本報訊(記者謝霄凌 通訊員張海峰)日前,市國土空間規劃委員會辦公室印發《邢臺市城市風貌規劃管理技術導則(試行)》(以下簡稱《導則》),圍繞住宅、商業、公建等城市背景建筑提出具體控制與引導措施,形成具有邢臺特色的城市規劃理念,全力打造舒朗城市。
“《導則》重點從天際線與城市界面控制、建筑單體控制、建筑景觀夜景亮化控制、公共空間環境控制等4個方面,提出了具體技術指導措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建設工程規劃科科長張冬蕓介紹,《導則》要求,強化以“5分鐘生活圈”規模為單元的建筑組群高度變化,通過相鄰街坊及街坊內部的高度設計,形成“成組成團、疏密有致、豐富有序”的城市天際線景觀。
根據《導則》,同一街坊內的居住建筑超過4棟的片區,建筑高度宜高低變化、錯落有致,高差變化宜不小于較高建筑的1/5,不大于較高建筑的2/5,高層布局宜按照組團式布局,避免線性、“U”“L”形布局。
沿城市道路兩側的建筑,除特定區域或有特殊需求外,應嚴格控制建筑面寬,禁止出現超大面寬、視覺封閉的“大板樓”,亦要防止“紙片樓”“菜墩樓”的出現。建筑整體要比例協調,造型優美。
建筑景觀夜景亮化能提升城市形象,促進夜間經濟發展,提高市民的幸福感?!秾t》要求,商業區夜景亮化宜用輪廓燈及泛光燈刻畫立面符號及頂部造型,地標建筑應重點突出。居住區夜景亮化宜采用輪廓燈及泛光燈,主要對建筑輪廓、街道底層沿街商鋪和步行空間進行照明,整體光源宜以黃光為主。歷史建筑夜景亮化宜用輪廓燈勾勒建筑群落輪廓,用泛光燈突出民族元素等特色。
公共空間環境方面,《導則》要求圍繞公園、綠地、道路、廣場,建立多層次、連通的開放空間網絡;適度增加慢行綠道以及特色街道,提升社區空間的開放性、連續性和滲透性,促進綠色出行。公共建筑沿城市道路的退讓空間宜設置開放廣場,應遵循開放、可達的原則,不允許設置圍墻等分隔措施阻擋公眾使用。居住建筑宜采用通透式圍墻,在滿足安全的前提下優先采用綠化分隔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