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筑“一山兩帶,一城兩軸九區”整體保護空間結構,明確古城“一道雙城六坊”保護格局
我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獲批復
本報訊(記者謝霄凌 通訊員張海峰、劉華)日前,《邢臺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保護規劃》)獲省政府批復。這是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之后,全省第一個批準實施的名城保護規劃。
較上一版本,該規劃主要在政策、規劃目標、保護體系、保護方法及規劃銜接等五方面進行了完善,保護層次拓展為“市域——歷史城區——歷史文化街區與歷史文化風貌區——不可移動文物與歷史建筑及傳統風貌建筑——工業文化遺產與革命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老字號”6個層次,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由104處增添至234處,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由12項增添至83項。
根據《保護規劃》,我市提煉了邢襄古都文化、古泉古澤文化、古鎮古村文化、名人尚義文化、冀南紅色文化、仿生牛城文化六個方面的特色歷史文化,明確了多元文化邢襄城、居皋跨澤百泉城、賢良俊才信德城、英雄先烈革命城、內府外關臥牛城五個方面的重點保護主題。
市域層面,我市將構筑“一山兩帶,一城兩軸九區”整體保護空間結構。其中,“一山”指太行山脈,“兩帶”指山前文化帶和大運河文化帶,“一城”指邢臺古城,“兩軸”指古官道文化發展縱軸和邢襄文化發展橫軸,“九區”指邢窯文化、仰韶文化、扁鵲文化、民俗文化、古村鎮文化、巨鹿文化、古樂文化、紅色文化、大運河文化等九大文化遺產集聚區。
《保護規劃》重點劃定4.83平方公里歷史城區,明確古城“一道雙城六坊”保護格局。其中,“一道”指古官道,“雙城”指“府城”和“關城”,“六坊”指開元寺街坊、清風樓街坊、天寧寺街坊、北大街街坊、馬市街街坊、羊市道街坊。同時,規劃從建筑高度、色彩、風貌等方面提出了古城保護控制要求,歷史城區建筑高度按9米、12米、18米分區控制,歷史街區核心保護范圍內的建筑應保持原有的風格、色彩,建控地帶內的建筑色彩以磚灰、磚紅色為主,體現“古邢丹韻”風貌,建筑風格體現青磚、青石、青坡瓦,古今交融邢臺特色的建筑風格,凸顯兩甩袖院落的冀南民居特色。
《保護規劃》要求,歷史文化遺產的展示利用方面,策劃革命文化、民宗文化、古遺址科考文化、人文活動4條文化遺產展示線路。歷史城區的展示利用上,將打造“一環、兩帶、四片區”展示空間,“一環”即邢臺古城格局,結合現有的歷史文化資源以及古城現存的城廓格局,在未來形成展示環,通過適當的恢復和開發,強化歷史風貌與旅游服務功能。“兩帶”分別為以北長街、南長街、府前東街、府前南街、北大街、花市街、馬市街、南頭村南路、南頭村西南路9條街道為主線形成的古官道展示帶,突出傳統街巷特色,結合歷史遺跡與步行街的形式,展示古城傳統風貌特色;以開元寺、古城墻、清風樓、道德經幢等文保單位為代表串聯形成的文物古跡展示帶,突出古城的文化設施的展示特色。“四片區”依托反映古代城市功能和特色風貌的文物建筑,形成4個歷史文化展示區,即古官道歷史文化展示區、天寧寺歷史文化展示區、北大街歷史文化展示區、羊市道歷史文化展示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