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一屏一區多廊”生態修復總體格局
本報訊(記者籍明泉 通訊員張海峰)近日,《邢臺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修復規劃》)印發,提出到2035年,全市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逐步完善,生態修復工作機制順暢運轉,生態環境質量全面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生產方式廣泛形成,京津冀南部生態環境支撐區全面建成。
《修復規劃》是市級國土空間規劃的重要專項規劃,是筑牢全市國土空間生態安全格局的重要保障,也是一定時期內市域國土空間生態修復任務的總綱和空間指引、指導編制縣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的重要依據,具有承接性、傳導性。
《修復規劃》以邢臺市自然生態本底為基礎,充分落實了省級生態修復規劃、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等上位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同時結合我市自然生態特征、識別的主要生態問題,確定了生態修復目標,構建“一屏一區多廊”的生態修復總體格局。其中,“一屏”指邢臺西部的太行山生態安全屏障;“一區”指冀南平原生態修復區;“多廊”指依托北沙河、午河、泜河、李陽河—馬河、白馬河、牛尾河、七里河、沙河、滏陽河、老漳河、西沙河、索瀘河、老沙河—清涼江、大運河等重要河流及其沿線生態用地,形成多條重要生態廊道。按照規劃,我市將以“一屏一區多廊”的生態修復總體格局為基礎,突出自然地理完整性和生態系統連通性特征,將市域國土空間劃分為西部太行山山地生態涵養區、中部滏陽河流域河湖系統修復區、南部城鎮生態品質重點提升區、東部黑龍港平原土地綜合整治區4個生態修復分區。
《修復規劃》提出,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理念,針對主要生態問題,明確生態修復重點任務。任務分別為開展自然生態系統治理,構筑太行山生態安全屏障;統籌推進水生態修復,持續改善水生態環境;實施土地綜合整治,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進礦山生態修復,改善礦山生態環境;優化城市生態系統,提升城市生態品質;構建生態廊道,維護生物多樣性。
《修復規劃》明確,以解決突出生態問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升生態服務功能、實現生態修復目標為導向,綜合考慮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實際需求,落實國家、省生態保護修復目標任務,安排包括4個生態修復重點工程、1個生態廊道重點工程和1個生態修復支撐體系在內的“4+1+1”修復重點工程,分別是太行山水土保持與水源涵養功能提升工程、滏陽河流域水生態修復與水土綜合治理工程、黑龍港地下水超采治理與土地綜合整治工程、城市人居環境提升與藍綠空間建設工程、重要生態廊道和生態網絡建設工程、生態保護和修復支撐體系建設工程。《修復規劃》在保障自然資源部門修復計劃的同時,銜接了水務、林業、農業農村等相關部門近期遠期生態保護修復計劃,安排了31個儲備項目,為項目立項實施提供了規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