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孫瑞超 通訊員 王永周 張夢悅
近日,臨城縣東臺峪村的赤松茸種植暖棚內,一壟一壟由玉米秸稈做成的“菌床”上,肥嘟嘟、圓滾滾的赤松茸長勢喜人,農戶們忙著采收。
用手捏緊根部,輕輕一擰,赤松茸就從地上剝離。種植戶郝增年一邊采收赤松茸,一邊向筆者講解采摘注意事項,“一定要保護好菌絲,這樣才能繼續長出赤松茸。”
望著一筐筐新鮮采摘的赤松茸,郝增年滿臉喜悅地說,他種了5座暖棚的赤松茸,現在正是上市季節,為了保質保鮮,一天一采摘,現在行情不錯,不愁銷路。
赤松茸,又名皺環蓋菇、酒紅球蓋菇,具有生長周期短、出菇期長、見效快、效益高等特點。因其菇朵大、色澤艷麗、肉質細嫩,備受市場青睞。
“我們整合改造周邊村100余個設施大棚,發展赤松茸種植,形成集菌種培植、成菌種植、商品菌加工及銷售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商業模式,帶動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東臺峪村黨支部書記米英軍說。
近年來,臨城縣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依托本地氣候、地理優勢,在30多個村發展赤松茸,種植面積達500多畝,年產500多噸,每畝收益2萬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