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感器測墑情 手機遙控灌溉 智慧農機播種
春耕春管盡顯“科技范兒”
本報訊(記者孫瑞超)近日,在南和區閻里村的一塊麥田里,郭新宇在手機上操作幾下,田壟邊的一臺水肥一體化噴灌機便開始“自主作業”,將水均勻地灑向麥苗?!敖柚录夹g,我這400畝地一星期就能澆完?!惫掠罡吲d地說,效率高了,用水用肥少了,莊稼的長勢反而更好。
春耕春管正當時。走在田間地頭,到處是一幅繁忙景象。智慧灌溉、無人機、物聯網等各種代表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高科技手段不斷加入田間勞作,“智慧農業”在春耕春管中“大顯身手”,推動田間管理由“經驗型”向“精準化”轉變,實現節水節肥、單產提升。
在任澤區永三村村民趙孟輝的農田邊,安裝著一個“智慧大腦”——“四情”智能監測站。監測站設備占地約5平方米,有氣象監測、捕捉蟲情設備,地下半米的地方有監測土壤濕度、溫度的探頭。
手機成了新農具,數據成了新農資。“智能監測站就像給農田裝上了‘千里眼’和‘順風耳’,會將監測到的各項數據傳送至平臺?!壁w孟輝說,自己通過手機就能查看數據,并根據數據調整生產措施,“監測站讓我們農戶從‘靠天吃飯’逐步轉向‘知天而作’。”
滿載種薯的農機隆隆作響卻不見人駕駛,農機駛過的地方,是壟好地、播好種、覆好膜的馬鈴薯地,規整有序……今年,在南和區三思鎮東明合作社的馬鈴薯地里,智能化無人播種機格外亮眼,它利用北斗衛星導航和信號基站定位,能夠按照設定的參數自動作業、駕駛。
在科技的加持下,農戶種地更高效?!耙慌_機器一天能‘啃’下50畝地,抵得上30多人手工勞作。種薯間距誤差控制在2厘米內,出苗率比人工撒種還高!”東明合作社理事長魏志平說,人工智能用到田間地頭,別提多省心了。
“準備起飛,地面安全,可以起飛?!比涨埃趯帟x縣科優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麥田里,隨著指令下達,操作員熟練地操控著無人機,對麥田噴灑農藥。“相較傳統人工背負噴霧器作業,無人機每小時效率提升50倍以上,且噴灑霧化更均勻,農藥利用率更高?!焙献魃缲撠熑肆x龍介紹。
智能農機、水肥一體機、智能監測站……在寧晉縣數字農業控制中心附近的農田里,“神器”一個接一個。
近年來,寧晉縣與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建成寧晉縣數字農業控制中心,通過多光譜遙感及200余座物聯網監測點,對衛星遙感、無人機和高位視頻監控等天地空一體化的數字化監控體系整合,實現了對全縣主要農作物苗情、墑情、病蟲草情和災情的實時監測。
農技推廣,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市農業農村局還發揮各級農技推廣系統,宣傳關鍵技術措施,環環緊扣抓好春耕春管,因地因苗加強精準指導和精細服務。
“鐵?!贝娓?,農機代替鋤頭,在充滿希望的季節,科技與農事深度融合,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