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縣戰略性新能源新材料產業擁有新能源材料、生物醫用材料、環保節能材料三大板塊,其中,生物醫用材料領域雖已涌現出區域龍頭企業,但整體產業鏈條仍顯單薄。”威縣河北利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毛江認為,生物醫用材料領域的配套企業數量不足,原料供應、聯動協作機制等環節存在明顯短板。他建議,立足現有龍頭企業優勢,實施“鏈主+鏈群”協同發展策略。
針對行業協同發展不足的問題,毛江建議,圍繞重點企業打造專業化配套“園中園”,定向引進上下游企業,形成“半小時配套圈”,構建“原料供應—精密加工—終端產品”的垂直鏈條。培育本地專業化配套服務商,通過訂單共享、技術幫扶等方式,推動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轉型。政府部門建立動態企業庫,按發展階段提供差異化支持:對初創企業側重試驗場地補貼,對成長企業加強知識產權輔導,對領軍企業支持參與國際標準制定。
在構建產業研發合作網絡方面,他建議,成立由龍頭企業、科研院所、投資機構組成的產業創新聯盟,建立技術路線圖動態調整機制。政府可試點“創新服務包”制度,整合知識產權導航、首臺套保險、標準制定等專項服務。依托高等院校,開設材料工程師定制班,推行“理論授課+車間實訓+項目研發”的三段式培養。加大人才引進力度,探索“編制在高校、工作在企業”的柔性用人機制,并配套人才公寓、子女入學等保障措施,讓高層次人才既能“落地生根”也能“開花結果”。
(本報記者周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