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地里來了“科技管家”
本報記者 劉瑞鳳通訊員楊少田 王光耀
日前,在柏鄉縣慧谷春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京東農場甘薯產業園,記者隨機拿起一塊甘薯,通過手機掃描上面的追溯碼,種植、生長、采摘等“成長檔案”便一目了然。
“傳統農產品市場同質化加劇,消費者更傾向于選擇‘看得見安全’的產品。”慧谷春禾公司負責人李亞坤說。去年,市科技館、市科學技術普及研究會聯合邢臺學院共同成立了“博士科普宣講團”,得知企業有建立全鏈條管控體系的需求,便派駐宣講團成員、邢臺學院博士牛偉濤帶領其團隊與企業開展深度合作,提供技術支持。
倉儲物流車間內,傳送帶勻速運轉,貼著追溯碼的甘薯箱“排著隊”通過掃描區。“牛博士幫助我們建立智慧管理系統,通過AI、物聯網等技術實時記錄甘薯‘成長’數據,實現‘一物一碼、一箱一碼’,讓進入市場的每一塊甘薯都標有追溯碼,讓追溯碼成為一張獨特的‘數字身份證’。”李亞坤介紹,在技術的加持下,企業建立了食品安全追溯體系,消費者只要掃碼,這塊甘薯從哪塊地里長出來,什么時候采摘,全都清清楚楚,大家買得踏實、吃得安心,訂單也越來越多。
走進育苗大棚,記者見到了正在檢查育苗長勢的牛偉濤。他蹲在育苗壟前,正仔細查看葉片是否有害蟲痕跡。種過甘薯的都知道,薯苗最怕遇上病毒害,怕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紅薯個頭小、產量低。去年,牛偉濤幫助企業開展科研攻關,通過分子檢測技術和莖尖剝離方法將甘薯脫毒,恢復其生長本性。去年,產業園里喜獲豐收,收儲優良甘薯500萬公斤。
目前,牛偉濤又帶領省甘薯繁育及應用技術創新中心科研團隊,著手于慧谷春禾公司的甘薯深加工產品工藝優化,深入挖掘甘薯的商品價值。
去年,邢臺學院35名博士組成首批“博士科普宣講團”,走進田間地頭、企業車間提供技術指導,來到中小學校進行科普教育,推動科學技術下沉。今年,他們計劃繼續加強科技服務,培育創新人才,為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