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割量占全國總量50%以上,連續3年發布價格指數,大宗商品定價影響力持續上升
看沙河何以成為全國玻璃定價中心
本報記者王帥薇通訊員趙路沙
位于沙河市的河北冀中新材料公司的玻纖拉絲車間內,玻纖材料呈現極細的絲狀。 高儒森攝
5月27日,第34屆中國國際玻璃工業技術展覽會上,最新發布的中國(沙河)玻璃價格指數引發全場關注。該指數聚焦中國玻璃核心產區——沙河,通過分析地區玻璃價格、供求關系等關鍵要素,精準刻畫市場變化趨勢,為全國乃至國際玻璃行業樹立“風向標”。
從在北京首次發布價格指數至今,這張產業“晴雨表”已連續發布3年,不僅為預測玻璃市場變化趨勢提供了強有力的數據信息支撐,更推動沙河從“產能高地”變為全國玻璃現貨、期貨、大宗商品交易三大市場定價中心。
價格指數樹標桿 小城握緊行業話語權
6月10日,在河北德金玻璃有限公司期貨基準交割庫,叉車將印有“德金交割”標簽的玻璃原片裝入集裝箱。“昨天報收71.83點,這批貨的定價直接掛鉤昨天的指數,向鄭州商品交易所申請注冊為交割倉單。”庫管員石磊說。
2025年以來,沙河玻璃期貨交割零投訴,交割量占全國總量的50%以上,大宗商品定價影響力持續上升。價格指數已成為全國玻璃貿易商的定價錨點。
數據顯示,2024年,地產/家裝領域浮法玻璃消費量為5280萬噸,同比下降4.37%;家電/電子領域消費量達123萬噸,同比增長14.95%;汽車領域消費量同比增長2.63%。當時,指數精準預測了汽車、家電/電子領域玻璃消費的增量,引導企業及時調整了產線。
隨著指數影響力提升,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被激活。望美、鑫利等重點企業加大“智改數轉”力度,建設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動智能技術在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市場運營等全鏈條應用,提升生產線全流程數字化管控水平,實現產業生產力躍升。
如今,沙河市擁有浮法玻璃生產線32條,產能1.34億重量箱,占全國的11%;玻璃產品呈現多樣化,涵蓋鋼化、中空、Low-E、制鏡、衛浴、彩晶、浮雕等各種深加工工藝,其中,制鏡玻璃產量占全國的50%,玻璃移門產量占全國的60%,玻璃鍋蓋產量占全國的80%。體量加持讓沙河玻璃更有市場話語權。
技術革新破瓶頸 產業扎穩“高”“綠”基底
6月6日,河北鑫利玻璃有限公司汽車玻璃基片智能生產線投產。鑫利玻璃公司負責人丁浩指著新投產的生產線介紹:投資5.3億元,集成5G通信、AI視覺檢測、數字孿生等12項前沿技術,實現從物料投入、產品下線、能源管理到電商、財務、庫存等子系統無縫整合銷售的全過程數字化。
沙河的技術突圍,源于對“低端內卷”的痛定思痛。為此,當地成立玻璃產業集群專班,開展“技改投資龍年倍增行動”。
“通過技改,我們建成了全國北方首條第一窯兩線電子玻璃生產線。”在鴻昇玻璃產業科技園,總經理胡耀亮介紹,這條生產線可年產1.1mm以下各型超薄光伏電子玻璃144萬重量箱,產品廣泛應用于太陽能基板、高檔汽車玻璃、高端顯示器、導電膜等多個高新技術領域,實現年產值8億元。
截至目前,沙河累計投入48億元,完成10條產線技改,7條千噸級智能線加速落地。到2028年投資220億元完成全部生產線技改提升的計劃,有望提前完成任務。
追“高”的同時,沙河玻璃也持續向“綠”。據統計,沙河玻璃產業近三年總排放均值為546噸,僅相當于一家中型鋼鐵企業的排放量。企業完成了脫硫、脫硝、除塵、煙羽消白、VOCs管控等技術改造提升,排放水平遠低于國標和省標,處于行業先進水平。同時,正康煤制氣項目進入供氣實驗階段,預計建成后每日供氣480萬標準立方米,年節約40萬噸標準煤,從源頭保障綠色用能。
降本增效抗風險 構建全產業鏈發展新格局
近年來,受房地產行業和全國玻璃產業緊密布局影響,如何降本增效成為擺在沙河玻璃產業集群發展最前沿的問題。
“在原料開采上,我們推動本地石英砂開采實現實質性突破。同時,組織企業實現純堿產地直采集采,降低企業原料成本。”玻璃產業專班負責人李彥峰算了一筆賬:石英砂基地采礦權獲批后,原料成本直降20%;而純堿集采讓沙河成為“全國純堿價格洼地”。
在上游,打通本地石英砂供應、純堿集采,推動正康燃氣項目實現清潔能源集中供應;在中游,通過技改提升生產線智能化、綠色化水平,提前布局低碳技術創新應用;在下游,綁定新能源汽車、琉璃與文創等應用場景開辟新市場……如今,沙河已探索形成了一條產業鏈降本增效的有效路徑。
位于沙河市的河北金石信遠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工人們忙著調試生產設備。作為汽車玻璃原片的下游,該公司已與多家新能源車企深度綁定,即將迎來正式投產。達產后,預計年產高端汽車玻璃150萬套,年產值15億元。
“全鏈條‘協同鏈帶’讓企業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也讓產業集群抗風險能力更強。”李彥峰介紹,當地正在加快構建全產業鏈發展新格局,短期實現原材料本地化和集中采購,裝備數字化、產品差異化,產業整體水平達到中高端;中期重點發展汽車玻璃、復合節能玻璃,形成2-3個高端玻璃產品專業集群,產業鏈綜合成本降低10%;長期實現產業生態優化,打造“綠色低碳玻璃產業鏈”,實現玻璃產業全鏈條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