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智能灌溉 玉米“吃飽喝足”
本報記者劉瑞鳳通訊員王光耀
“這滴灌工作就像給玉米種子‘打點滴’,將玉米所需的水分精準滴灌到農作物的根部,實現節本增效。”6月20日,記者走進柏鄉縣金谷源種植基地,技術人員謝許超蹲在剛播種完的玉米壟旁,向記者介紹他引以為傲的智慧灌溉系統。
當下,正值玉米播種出苗的關鍵期,灌溉工作關乎果穗的發育,成為決定秋糧產量的關鍵因素。放眼望去,基地內480畝高標準農田里,新播種的玉米種子已被細密的土壤包裹。俯身湊近,能聽見地下預埋的水肥一體化滲灌管網發出細微的“滋滋”聲,田間矗立的墑情監測站24小時不間斷采集著土壤濕度、溫度、酸堿度等關鍵數據,并將信息實時傳輸至智慧灌溉管理平臺,為精準灌溉提供科學依據。
“以前澆灌玉米全憑經驗,不是澆多了爛種,就是澆少了不出苗。十幾個人拖著水管、調試水泵,在地里忙活好幾天。遇上高溫天氣,人累得連腰都直不起來。”謝許超說話間通過手機App操控著灌溉控制系統。據他介紹,現在有了這套智慧管網,一個人只要3天就能完成整片農田的灌溉。農戶可以精準控制灌溉時間與水量,避免水分過多導致種子腐爛,或水分不足影響發芽,為玉米播種后的生長環境提供有效保障。
土壤濕度一旦低于設定值,智慧灌溉系統就會啟動報警裝置。工作人員只需在手機上點擊“一鍵啟動”,地下管網立馬開始輸水,就像給農田裝上了“喝水鬧鐘”。謝許超說,今年基地里玉米畝產突破600公斤、總產量沖上288噸大關不成問題。
據了解,這套智慧灌溉系統較傳統灌溉方式節水30%至40%,還能通過水肥一體化技術,將肥料隨水滴精準送達玉米根系,讓玉米“吃飽喝足”。目前,柏鄉縣正在加快推進智慧農業建設,給更多農田裝上“智慧大腦”,為秋糧豐收筑牢科技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