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唱響”致富曲
本報記者 劉瑞鳳 通訊員 趙菠
“嘰嘰喳喳……”7月8日,記者走進市高新區祝村鎮南張家屯村,剛踏入鸚鵡養殖基地,就聽到一陣清脆悅耳的鳥叫聲。干凈整潔的鳥舍內,每個窗口都撲棱著黃的、綠的、花的小身影,歡快跳躍,萌態可掬,場面十分熱鬧。
“輕點聲兒,別驚著下蛋的母鳥。”養殖戶趙旭川是村里鸚鵡養殖的帶頭人,正踮腳查看懸掛在高處的虎皮鸚鵡。他指著草窩里的三顆鳥蛋,咧著嘴笑:“這是昨兒剛添的‘金疙瘩’。想當年,我頭一回養鸚鵡沒經驗,冬天鳥棚冷得像冰窖,好幾百對鸚鵡縮成毛球,硬是沒撐過3天。”如今,基地的鳥舍可以智能溫控,一年四季保持20攝氏度,鸚鵡在里頭住得比人還舒坦。
記者沿著過道走,聽到“嘩啦啦”的下料聲。自動化喂食機正把小米、瓜子混合雞蛋做成的“營養餐”順著管道送進每個食盒。村民韓桂棉蹲在鳥籠前,邊清理糞便邊念叨:“現在養鳥可精細了,濕度高了羽毛打結,溫度低了愛打噴嚏,咱得盯著電子屏幕上的數據,比看天氣預報還上心。”
如今,基地內共飼養2000多對鸚鵡,每年能帶來十余萬元的收入。在基地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鸚鵡養殖隊伍。“鸚鵡繁殖周期短、繁殖率高,通過科學喂養,一對能賣50元,每對成鳥一年繁殖五六窩,每窩孵化4至6只幼鳥,一年下來不少掙呢。”韓桂棉說,去年,自己也開始跟著基地養殖鸚鵡。
每天清晨,送貨車便將選中的鸚鵡送到收購中心,發往全國20多個省(區、市)。從前荒著的廠房、空著的院子,現在成了孵化鸚鵡的“金窩”。這些愛“嘮嗑”的小家伙,正撲棱著翅膀,“唱響”動聽的鄉村致富曲。